VCSEL仿真难点
本文中,将参考公开的专利文献(中华电信、海特根微光学、交通大学、鸿海精密)作为参考范例,并依照仿真顺序,以三个重点作为讨论
<1> DBR复杂建模:高达百层的奈米结构,应如何建模?
<2> 发光层转换与近似:如何创造与实务类似的仿真光源?
<3> 子晶体与微透镜:如何建模与克服硬件限制?
<1> DBR复杂建模
参考图1、3,以较单纯的Single junction为例,VCSEL的基本机制是,利用P型DBR(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)、N型DBR作为反射镜,并在其中放置MQW层,藉此形成共振腔。
而在DBR的设计上,会遇到几个问题:(1)在横轴方向上,较宽的横向尺寸(lateral dimension)虽然有较低的阻抗,但也允许了更多模态,多模态将限制雷射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;而较窄的横向尺寸虽然更容易达到单模态,但因为阻抗的提升使得VCSEL热效应增加,进而提高了起振电流(thresh current)、并降低雷射的输出功率。(2)在纵轴方向上,为了更纯粹的输出波长与远场发散角(Far Filed Angle),DBR的设计一般不仅有单一周期,而是分成多个不同周期的子群组,而这些子群组总计的膜层往往超过百层。
由上述可以看出,DBR的设计上不但复杂,且必须频繁地修改与比较仿真结果的差异。庆幸的是,这些百层迭构一般能找出数学规律性,如图4~5,将数学规律并加以公式化后,就可利用Ansys Lumerical内建的对象组工具(图2),快速地完成复杂性的建模(图3),并利用对象组参数化的特性快速地修改模型。
建模完成后,我们就可以利用Ansys Lumerical的各种Monitor确认DBR的效果,以影片1为例,为Movie monitor,可藉此观看光波逐秒穿透DBR的情况。
完整资料请登入会员下载PDF